那么,河南省的17个地级市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我国的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经过明清两代的演变,最终形成了现今的行政区划体系。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河南的区划结构基本成型,河南省下辖9个府和5个直隶州,具体包括:开封府、归德府、彰德府、河南府、南阳府、汝宁府、卫辉府、陈州府、怀庆府,以及许州、陕州、光州、郑州。
然而,随着1912年清朝灭亡,进入了民国时期,中国大地陷入了军阀混战的纷乱局面。这个时期,河南省遭受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冲击。许多地方不仅遭遇了旱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还有土匪横行,百姓生活困苦。随着国内战乱的逐步结束,河南也进入了战后重建的阶段,急需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
在这种背景下,建国初期,河南省为方便管理,设立了10个专区,分别是:郑州专区、陈留专区、商丘专区、洛阳专区、陕州专区、淮阳专区、潢川专区、南阳专区、许昌专区和信阳专区。至于位于黄河以北的区域,如安阳、濮阳、新乡、焦作等地,由于黄河治理的需求,这些地方暂时划入了平原省管理,成为平原省的一部分。
到了1952年,经过三年的黄河治理,平原省被撤销,原先由其管理的濮阳、新乡、安阳等地被划归河南省。然而,同年,河南省的陈留、潢川和淮阳等专区被撤销,县区划归其他专区,河南省的区划暂时保持在10个专区。此后,随着不断的区划调整,郑州、洛阳、开封等大城市被正式确定为地级市,但这些地级市当时仅仅负责主城区的管理,尚未包括周边的县域。
例如,1954年,郑州市的西流湖地区虽归郑州市管理,但西流湖以西的区域却仍然由开封专区管理。此时,河南省的地级市和专区并存。1954年,濮阳专区被撤销,其下辖的县区分别划归新乡专区和安阳专区,河南省的专区数量调整为8个。
进入到上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些重工业项目相继落户河南省。包括石油、钢铁、煤炭等大规模的资源需求,催生了许多新地级市的诞生。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安阳、焦作、新乡、三门峡、平顶山、鹤壁等地先后被设为地级市。到1958年,河南省形成了9个地级市与8个专区并行的格局。
不过,这一局面并未持续太久。1958年,河南省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9个地级市中,除了省会郑州市外,其余的城市全部降格为县级市。而商丘专区、安阳专区也在这一年被撤销,原有县区划归开封专区和新乡专区。此时,河南省的行政区划降为7个地级区划,分别为1个地级市和6个专区。
60年代,随着区域管理的复杂性增大,河南省开始对一些专区进行重新组建。1965年,驻马店专区和周口专区相继组建,开封、洛阳、平顶山等地的城市再次提升为地级市。而到了7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的行政区划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需求。
1980年代,河南省开始大规模撤销专区,逐步调整为地级市体制。1983年,开封地区、安阳地区先后被撤销,其下辖的县区分别划归郑州市、开封市、安阳市和濮阳市管理。1986年,洛阳、新乡、许昌等地区撤销,所属县区划入洛阳市、新乡市、许昌市等城市。
到了1990年代,河南省的行政区划逐渐稳定。1997年,商丘地区被撤销,组建了商丘地级市;1998年,信阳地区撤销,成立信阳地级市;2000年,驻马店和周口地区撤销,分别设立了驻马店和周口地级市。至此,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基本形成(济源市为特殊情况)。
关于河南省区划调整的故事远不止这些,未来的文章中,作者将继续与大家探讨更多的地方区划变迁历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