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退守據險

编辑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佔之。趙國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廉颇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築前沿防御,并派裨将茄領五千趙兵前出搜索迎敌。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军中。

四月,秦军与趙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战中,秦军斥候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六月,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取赵军二鄣城,殺四都尉。七月,赵军被迫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殺二都尉,奪西壘壁。

趙軍戰敗向東退入故關,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建築在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山勢陡峻。石長城底寬4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中段有一名為故關的天然隘口,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佈防,以重點防禦故關、韓王山、大糧山,居高臨下抵禦秦軍。《水經注》引《上黨記》曰:「秦壘在(長平)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秦軍進攻受挫,挑釁趙軍出長城決戰,趙軍拒不出戰。廉頗統御的二十萬趙軍在失去重重天險後,終於以堅壁成功遏制了秦軍攻勢。[9]

外交反間

编辑

攻戰無進展,消耗戰僵持雙方都陷入糧食短缺,糧芻輜重補給維艱。秦軍遠道而來,補給線漫長後勤壓力大,地方野史記載,空倉嶺因秦軍於該處「詭運置倉」而得名[10]。據《戰國策·齊策之二》,趙國同樣糧食短缺,請粟於齊,齊不聽[11]。

外交失敗

编辑

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謀,樓昌請發重使至秦媾和。虞卿反對與秦媾和,並認為戰和決定權在於秦,而秦國已決意打敗趙國,要逼和秦國,正正不可與秦講和,反而應嘗試拉攏魏、楚,製造合縱之勢迫使秦國退兵:「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軍矣,雖往請媾,秦將不聽。不如發使以重寶附楚、魏,楚、魏受之,則秦疑天下之合從,媾乃可成也。」趙王不聽,使鄭朱媾於秦,秦受之。虞卿對趙王曰:「王必不得媾而軍破矣。何則?天下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夫鄭朱,貴人也,秦王、應侯必顯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見王之媾於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國果然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之機,顯重鄭朱向趙示好,而不與趙媾。其他諸侯懼怕秦趙媾和連橫於己不利,不敢支援趙國[12][13]。元代胡三省指,史言趙之喪師蹙國,不特以趙括代廉頗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計也[14]。

反間易將

编辑

秦國范雎同時使用反間計,在邯鄲散布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孝成王本自惱怒廉頗領軍傷亡多,屢次戰敗卻堅守營壘不敢出戰,謠言四起,不啻于火上澆油。於是趙王力排眾議,臨陣換將,以年輕將領趙括(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代替廉頗為長平前線最高統帥。

雙雙易帥

编辑

趙括

编辑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替代廉頗,再領二十萬趙軍接管长平前线大小軍務。駐在長平的趙軍,共有四十多萬,聲勢非常浩大。赵括到达前线后,悉數改变军令約束和防守战略部署,并撤换大批中下级军官,收缩兵力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

白起

编辑

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指挥秦军,王龁改任副將,命令「有敢泄武安君為將者斬!」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十八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伏兵二万五千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五千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秦軍佯敗,趙軍中伏

编辑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直通长平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

赵括不知中计,集中主力猛攻秦军阵地,雙方傷亡慘重,但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十二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兩萬五千名秦军突然出击占领韩王山,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五千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支援。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主力失去后勤保障,留守部队空守粮草辎重不敢增援。秦军把握有利态势,派出不帶甲之輕兵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趙軍主力被秦军压缩在了秦军防御壁垒所在的将军岭与韩王山所夹挟的一片低凹的山谷–泫氏谷。原本赵军坚守的百里石长城被秦军攻克,反而成为了秦对赵包围圈的一部分。

被圍投降

编辑

國力總動員

编辑

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壁堅守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谷地。赵军被围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国。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

秦国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糧道已絕,秦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黃河以北,太行道以南,故魏韓地,時已屬秦),賜所有郡民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遮絕赵国救兵及糧食。

前260年九月,在被困餓46日后,趙軍戰馬食盡已經演變到食人肉的狀態,且箭矢兵械損壞無法補充,赵括分軍四隊強行突围四五次始終未能衝出重圍。白起下令秦軍放箭,圍而不戰。最终,赵军伤病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20余万人。

坑殺趙卒

编辑

秦赵长平会战一般形势图

秦军对20万降卒持警戒態度。白起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爲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爲亂。」白起以酒肉安撫降卒,假意许诺將降兵中身体强健的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發回赵国,赵人不疑。後白起密令秦兵以白布裹頭,下令“凡首無白布者,即係趙人,當盡殺之。”趙國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就戮,一夜俱盡。根據遺址屍骨坑考古,殺降多屬先擊殺致死而後亂葬掩埋[15]。史載當時“流血成川,沸声若雷”[16];“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後世稱血流成河。唯有240名年少的赵兵被秦军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震慑山东六国。[17]

秦軍坑殺趙卒的消息傳入趙國,整個國家“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18]。

乘勝追擊

编辑

一個月後,前260年十月,白起兵分兩路,以司馬梗進攻太原,王齕率軍進攻武安,威脅邯鄲。

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和。前259年正月,秦兵罷,復守上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