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七因何得名
在祖国西南边陲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深山密林中,生长着一种“春苗如翠,秋实似火”的神草。关于这种神草,千百年来一直传诵着许许多多神奇的故事:猎手不慎坠崖骨折,他们将一种野草嚼烂敷于出血处,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了,出血停止,猎人居然就能拄着猎枪步行回家;石匠砸伤脚掌,疼痛难忍,将神草捶烂包扎于伤处,马上止血止痛;产妇血崩,生命垂危,一把神草就将其从死神手中夺回。其神奇的功效在民间代代相传,苗族的祖先把这种植物叫做“chei”(猜),苗语的“猜”和山上一种叫“山漆”的树发音相同,因“山漆”与“三七”谐音,在流传中便被记作“三七”。
3、人参的亲兄弟三七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与人参、西洋参同科同属,可谓货真价实的“亲兄弟”。
因为人参产自我国东北长白山一带,三七产自我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附近极少部分地区,所以民间素有“北参南七”的说法。
三七与人参、西洋参虽是同宗同族、地位相等的近亲关系,但现代研究表明:三七的有效药用成分总皂苷含量最高,因此被称为“参中之王”。
3、三七药用,自古有之
自古以来,便有诸多医学大家对三七进行了研究、记载,而其中流传最广的可以说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记载,《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三七:”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此后,清代医学家赵学敏为了补正《本草纲目》,修订了《本草纲目拾遗》,其中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这样的说法,无疑确认了三七在中药中特殊的地位。
在《本草纲目拾遗》成书的四年后 ,清代医学家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强调了三七在活血方面的强大功效,《本草求真》道:“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重点突出了三七活血化瘀的功效。
5、当三七走进现代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对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价值有了更科学、更深入的探究,并将它应用到前所未有的领域,医学界对三七的使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活血化瘀、消肿镇痛。近30年来,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利用现代物理、化学技术和现代医药学理论对三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人们对三七有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认识。
现在,人们对三七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了80余种单体皂苷及黄酮、三七素等有独特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对血液健康、心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等具有良好的生理调节作用。
在各种疾病多发、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的现代社会,三七的价值也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它不再只是一味有效的中药材,更作为一种天赐的健康品被人们认知和使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