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的电压差会缓慢地在材料表面形成导电性强的碳化通路。IEC 60112标准明确了其测试方法。
将50滴0.1%浓度的氯化铵溶液滴在3 mm材料上并测量施加在材料两端的最大电压差作为材料的性能参数。耐漏电起痕指数(PTI)是指对五个测试样品做上述测试,所有样品均通过测试不产生漏电起痕的最大电压。
性能等级类别(英语:Performance Level Categories),缩写为 PLC,被用于对材料进行分类,避免了对精度和偏差的过度要求。
相对漏电起痕指数被用于电气设备的电气安全(英语:Electrical safety testing)评估,包括保险商实验室在内的世界各大实验室均依此对设备进行评估。设备的带电导体间,尤其是高压部件或者可被人体触碰的导体间,绝缘材料所要求的最小爬电比距与绝缘体的CTI值有关。同时,在电路板的内层导体间根据CTI保持相应距离有助于降低起火风险。
爬电比距要求取决于材料的CTI值。材料分组为IIIb的材料,其CTI值未知。玻璃、陶瓷等表面不会击穿的无机材料并没有CTI值的要求。
材料的CTI值与其绝缘性能成正相关。而关于间隙距离,高CTI值意味着要求的爬电距离更低,两个导体间的距离会更近。[2]
漏电起痕指数 (V)
性能等级类别(PLC)
大于或等于600
0
400至599之间
1
250至399之间
2
175至249之间
3
100至174之间
4
小于100
5
设计医疗产品时对CTI的值的分组方式略微不同。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的IEC 60601-1:2005标准,材料分组如下表所示:
相对漏电起痕指数(CTI)
材料分组
600 ≤ CTI
I
400 ≤ CTI < 600
II
175 ≤ CTI < 400
IIIa
100 ≤ CTI < 175
II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