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自体血清滴眼液的安全性评价
自体血清滴眼液来自患者本人,安全可靠,避免了来自其他患者的交叉感染以及错误标记风险。由于自体血清滴眼液中不添加防腐剂,制备、储存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止微生物污染。
临床应用自体血清滴眼液极少出现并发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Fox等[2]报道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药后出现巩膜融解。少量文献报道100%浓度血清频繁应用(1次/h)可出现免疫复合物沉积,24 h内出现周边角膜浸润和溃疡[29];此外,100%浓度的自体血清滴眼液也可能引起轻微不适感和局限性上皮下浸润,但随着上皮愈合,浸润消失,并不会遗留混浊和瘢痕[16]。因此,本共识不推荐使用高浓度自体血清滴眼液,稀释浓度以20%~50%为宜。
眼部点用自体血清滴眼液是一种治疗角膜及眼表疾病非常有效的方法,其能够提供大量活性物质(各种生长因子等),模拟天然泪液的功能,促进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已被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安全、有效且耐受性好[8, 30, 31, 32]。然而,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自体血清滴眼液制备标准和使用指南。本共识阐述了自体血清滴眼液制备、储存和使用规范,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亟待短期、中期和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结果加以证实,以便进一步使治疗和使用标准化。
形成共识意见的专家组成员:
谢立信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角膜病学组前任组长)
史伟云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角膜病学组组长)
刘祖国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角膜病学组副组长)
徐建江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角膜病学组副组长)
李莹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角膜病学组副组长)
潘志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角膜病学组副组长)
孙旭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角膜病学组前任副组长)
(以下角膜病学组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蔚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前任委员,执笔)
陈百华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
邓应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
杜之渝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傅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
傅少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前任委员)
高华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高明宏 沈阳军区总医院眼科
高晓唯 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眼科医院
赫天耕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
洪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前任委员)
黄挺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黄一飞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前任委员)
贾卉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眼科
晋秀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李炜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前任委员)
李贵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
李海丽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前任委员)
李明武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眼科
梁庆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刘莛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
马林 天津市眼科医院
王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
王骞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王雁 天津市眼科医院(前任委员)
王丽强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
王丽娅 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前任委员)
王林农 南京市第一医院眼科
王勤美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学院
王智崇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前任委员)
吴洁 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
谢汉平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现在重庆华厦眼科医院,前任委员)
晏晓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
杨燕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杨于力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
袁进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省眼科医院
张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
张慧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张立军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
张明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
赵敏 重庆眼视光眼科医院
赵少贞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前任委员)
周跃华 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
祝磊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
(参与共识讨论的其他专家)
龚岚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