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瞼痙攣: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眼瞼痙攣(Blepharospasm)是指眼瞼和眶周輪匝肌的非自主性痙攣收縮。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眼瞼痙攣。但臨床上經詳細檢查多不能發現確切病因,此類不明原因的眼瞼痙攣稱為原發性眼瞼痙攣,又稱為特發性眼瞼痙攣或良性特發性眼瞼痙攣。

良性特發性眼瞼痙攣發病率較低,為1/10000~25000,男女之比為1:1.8,多數為雙側發病,平均發病年齡55.8歲,2/3在60歲以上。持續痙攣時間可長可短,痙攣的表現為非意志性強烈閉眼的不斷重複。原發性眼瞼痙攣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認為與血管因素、神經因素以及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繼發性眼瞼痙攣是由於眼瞼反射通路的刺激性病變所致,如由於倒睫、角結膜炎、急性虹膜炎、眼外傷、腫瘤、腦炎等。許多眼瞼痙攣病人在得到明確的診斷和治療以前,已忍受了相當長時間的痛苦,而且常因誤診耽誤了及時治療。何時就醫?如果出現下列情況,請及時就醫診治:

單眼或雙眼不自主或進行性加重地頻繁眨眼。伴隨眼輪匝肌、面肌痙攣、眉下垂、上瞼下垂、畏光、眼乾澀、眼周面板鬆弛等。影響美觀,給身心帶來痛苦。就診科室眼科神經內科就醫前準備為了幫助醫生明確眼瞼痙攣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症狀開始時間、持續時間、間歇時間,是否加重是否伴吸嘴、咀嚼、開頜、構音障礙和發音障礙、眼乾澀、畏光、疲勞、眼輪匝肌痙攣、面積痙攣等症狀是否第一次出現此症狀若是複診,是否進行過相關治療,治療效果如何常用檢查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來診斷眼瞼痙攣及原因。

詢問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症狀以及治療史等資訊。其他檢查:

瞬目反射檢查。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清晰顯示位於腦幹旁面神經根出口處,以及出口處與內聽道間的動脈襻與面神經的關係,發現血管病變佔90%以上:其中小腦下前動脈(33%)、小腦下後動脈(19%)和迷路動脈(7%)病變是常見原因。MRI及CT掃描常無特徵性的改變。治療原則/方法對於繼發性眼瞼痙攣首先應該積極治療原發疾病,祛除誘發因素。對於特發性眼瞼痙攣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方法。現有的方法包括藥物、肉毒桿菌素眼外肌注射以及手術治療等,均非針對病因治療,目的主要是緩解患者睜眼困難、不能視物等症狀問題。

輕、中度眼瞼痙攣患者,可採取藥物及(或)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鎮靜藥、抗膽鹼能藥物、神經傳導抑制劑等。肉毒桿菌毒素A區域性注射是常用方法,可明顯緩解症狀,但每隔3~6個月需重複注射,可引起暫時性上瞼下垂、複視、兔眼及眼乾等副作用。手術治療:適用於口服藥物及長期反覆注射肉毒桿菌素無效或不能耐受上述治療的重度眼瞼痙攣患者。較有效的Anderson術包括:

全肌切除術(包括瞼板前、眶隔前几上下眼瞼的眶部輪匝肌、皺眉肌及降眉肌)。眶周面神經分支切斷。修復眼瞼痙攣的繼發性改變(包括眉下垂、上瞼下垂、瞼裂橫徑的縮小及眼瞼面板鬆弛)。經MRA檢查證實面神經根受血管壓迫的患者,可行顯微神經血管減壓術,有較高治癒率。常見原因繼發性眼瞼痙攣是由於眼瞼反射通路的刺激性病變所致,如倒睫、角結膜炎、急性虹膜炎等,中耳乳突炎症或腫瘤以及腦炎等均可誘發。特發性眼瞼痙攣,以往認為致病原因是精神因素,目前認為其發病和血管因素、神經因素、遺傳和環境因素相關。高危人群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眼瞼痙攣:

倒睫角結膜炎急性虹膜炎中耳乳突炎症腫瘤腦炎電光性眼炎症狀表現原發性眼瞼痙攣表現為雙側發病,起病緩慢。早期表現為偶然的單眼或雙眼頻繁眨眼或不斷加重的睜眼困難。隨著病程進展表現為間歇性、不自主及進行性加重的眼瞼痙攣,包括瞼板前、眶隔前和眶周眼輪匝肌痙攣,以及上面部(皺眉肌和降眉肌)的痙攣,又會導致下列繼發性病理改變:

眉下垂-眉部皮下支撐組織鬆弛,脂肪墊與額肌分離。上瞼下垂-提上瞼肌腱膜的斷離,或提上瞼肌與瞼板分離。提上瞼肌肌力良好,而上瞼皺襞上移,上瞼區凹陷。瞼裂橫徑的縮小、外眥向內移位——眼輪匝肌的向心性環形性收縮,外眥韌帶鬆弛、移位、斷離。眼瞼面板鬆弛——由於患者多為中老年人,面板原較鬆弛,而輪匝肌強烈收縮的影響,使眼瞼面板更加鬆弛。依據患者肌肉痙攣程度,將眼瞼痙攣分為輕、中、重度。

輕度患者可見眼瞼肌肉的輕微顫動,無功能障礙。中度患者眼瞼肌肉痙攣明顯,伴有輕度功能障礙。重度患者常伴有嚴重的功能障礙,影響閱讀和駕駛。伴隨症狀不同原因的眼瞼痙攣會伴有相應的其他臨床症狀,例如:

眼乾澀疲勞畏光眼周面板鬆弛眉下垂腱膜性上瞼下垂眼輪匝肌和麵肌痙攣痙攣同側面肌無力Meige綜合徵患者除眼瞼痙攣外,還有吸嘴、咀嚼、開頜、構音障礙和發音障礙。

日常護理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學會放鬆和減壓。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宜多食新鮮蔬菜、水果。